【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】合肥:“三驾马车”疾蹄奋进 勇闯改革新征途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 |
央广网合肥8月24日消息(记者鲍玉婵)在江淮大地的心脏地带,合肥,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,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,牢记殷殷嘱托,勇闯改革新路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新发展理念。从科技创新的浪潮之巅,到生态质量的绿意盎然,再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,三驾马车并驱,引领着改革新路的无限风光,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盛宴正悄然拉开序幕。
科创破浪:从“实验室”到“应用场”的华丽转身
在合肥量子城域网总控制中心,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紧张地工作着,监控着全球规模最大、覆盖最广、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的运行情况。这家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,正是合肥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脚。自2009年成立以来,科大国盾量子已成长为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企业,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550项,在量子通信相关领域的同族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。
合肥高新区,被誉为“量子大街”的云飞路上,数十家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云集。从量子保密通信到量子计算,再到量子精密测量,合肥已初步形成量子产业链雏形,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在这里投产,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――“合肥量子城域网”也在这里开通运行。这一切,都是合肥勇闯量子科技新路的生动实践。
京东方裸眼3D大屏(冯帆摄)
新型显示产业,同样是合肥科技创新的亮点。
“目前全球出货的每四块屏中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。”在位于新站高新区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,陈列着各式各样先进的显示、传感器件和智能设备。
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,京东方开创性的提出了“屏之物联”发展战略,并在此基础上,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,物联网创新、传感、MLED、智慧医工融合发展的“1+4+N+生态链”业务架构。“合肥作为京东方LCD业务的重要基地,通过工艺技术优化,生产要素融合创新,推动技术和产品高效创新。”京东方合肥区域党委书记、总经理丁光辉告诉记者。目前,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,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。
从“屏之物联”到“量子赋能”,合肥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,勇闯新型产业的广阔蓝海。
近年来,合肥牢固树立“科技即产业”理念,紧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、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建设契机,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,构建闭环式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,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应用场”,实现了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落地开花”的华丽转身。
据统计,2023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.9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.37个百分点,投入额达到469.5亿元,同比提升19.0%。财政科技支出方面更是不遗余力,达到246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.4%,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合肥市还颁布实施了《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》,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,推进科技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创新服务。
巢湖焕绿:从“巢湖名片”到“生态样板”的华丽蜕变
巢湖,作为合肥的“母亲湖”,其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合肥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合肥市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、安澜、富民“三大工程”,同步推进点源、线源、面源、内源“四源同治”,加快修复巢湖流域生态环境,探索出一条大湖治理的新路子。
在巢湖之畔,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巢湖北岸。这里曾是渔场,底泥厚、氮磷含量高。但经过四年的生态修复,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已成为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,曾经的洪水侵袭之地已蝶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湿地。
十八联圩从渔场到湿地的蜕变(陈振摄)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十八联圩生态蓄洪工程更是开创了国内先河,将生态湿地与蓄洪功能完美结合。当遭遇洪水时,进(退)洪闸可迅速开启,实现快速蓄洪,有效保障城市安全。“当前,集生态保护与蓄洪功能为一体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进(退)洪闸的水下工程也已完成,全部工程计划于今年10月竣工,届时将有效减轻合肥市城区防洪压力。”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吉军介绍说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展现了合肥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智慧和勇气,更为全国大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。
同时,通过建设出水泵站、生态渗滤岛等措施,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稳定发挥,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。目前,湿地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立方米,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%以上,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。
湿地内,珍稀候鸟纷至沓来。近年来,东方白鹳、黄胸 、青头潜鸭、小天鹅等珍稀鸟类纷纷在此栖息。截至目前,已调查到的鸟类达190种,新增鸟类127种,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,二级保护鸟类48种。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不仅成为巢湖的一张靓丽“生态名片”,更为环巢湖湿地群的保护和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与十八联圩相邻的矿山区域,曾是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然而,长期的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,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矿坑和裸露的山体。为了恢复绿水青山,合肥市启动了矿山修复工程,通过削坡减载、回填压脚、截排水等综合措施,对废弃矿山进行了系统性修复。
以庐江县矾山为例,这座历史悠久的矿山曾经是滚滚浓烟的代名词。但如今,昔日裸露的矿坑已披上了绿装,成为了生态修复的典范。矿山修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废弃矿山还被打造成集科普、旅游、休闲于一体的矿山公园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。
近年来,合肥市不断加快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。据统计,已治理矿山420座、修复面积3.5万亩,以市场化方式打造庐江矾矿“旅游+”产业。实施巢湖流域森林质量提升工程,开展杨树林更新改造,减少飘絮,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和生态效益,近三年共提升森林面积53000亩,让曾经的生态短板成为今日的绿色发展样板。
农业兴荣:从“两荒”到“两旺”的华丽转变
不用土,不用浇水,只用气雾培植的蔬菜,你见过吗?
在肥东县桥头集镇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,这里的蔬菜就用气雾培植大大减少人力、肥料、水的投入,产量也更高。
日前,记者来到这个特别的蔬菜种植基地,里面正在培植的是太空意大利生菜,打开挤塑板,可以看到浓密的气雾不断喷出,叶菜根部的海绵通过挤塑板上的孔眼吸收水分和营养液生长。
据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园区管理部工作人员王龙菲介绍,这里所有的蔬菜采用气雾式无土栽培方式种植,即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为小雾滴状,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,增加作物产量,减少农业环境污染。生长周期与传统的土壤种植相比缩短三分之一,产量则提高7到10倍。“由于培养基质可通过消毒等方式预处理,整个绿叶菜生长过程几乎不会有病虫害侵扰,能够有效减少农药施用,生产出来的绿叶菜更绿色健康。”王龙菲说。
园区内的雾培温棚植物工厂(冯帆摄)
目前,园区内的雾培温棚植物工厂主要生产圣玉果、番茄、辣椒、水果黄瓜、上海青等品种,产品均已上市,让当地村民2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岗位,人均收入超5.3万元。“以前只能依赖种地,收入没保证,现在日子稳定多了。”村民杜中霞在现代雾耘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做保洁工作,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,加上土地流转后的租金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需先行。近年来,桥头集镇通过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、现代雾耘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,解决本地农民就业问题,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。2023年,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1万元。
同时,围绕“现代农业+文化旅游”,桥头集镇还打造了黄张文艺村等现代农业样板。在保留“原风貌、原住民、原生态”的前提下,先后引进无界茶舍、笛萧工作室、乡村书画院以及主题民宿等一批农旅新业态。这些新业态,带来了更多元的消费和更大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。
“村里环境很好,来旅游的客流比较稳定,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,以后会长期留在这里。”子窠小院主理人李春英告诉记者。她的小院除了线上直播卖茶,日常还会举行一些沙龙、聚会、研学等,每年收入非常可观。
从“两荒”到“两旺”,桥头集镇持续坚持“生态美镇、三产活镇、旅游兴镇”的战略不动摇,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因地制宜,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强镇,大力发展“生态农业+休闲观光+振兴”等业态,逐渐形成以农促旅、以旅强农、农旅融合、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。
高质量发展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合肥,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,将嘱托化为动力,继续勇闯改革新路,以科技创新为旗帜,以生态治理为基石,以农业发展为引擎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答卷的新篇章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